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站内搜索:
 
 
 
 首页 | 专项评估 | 新闻快讯 | 通知公告 | 政策文件 | 标准规范 | 返回学校首页 
最新公告
· 贵州中医药大学2018-2019...
· 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2022...
· 贵州中医药大学2020-2021...
· 关于开展2021-2022学年第...
· 关于2021年教师教学竞赛...
· 关于我校首届教师教学创...
· 贵州中医药大学2019-2020...
· 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
· 关于开展疫情期间全国中...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项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正文
 

【专题】弘扬民族医药文化 促进民族医药教育 构建特色独具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2016-11-29 10:38 宣传部  宣传部

弘扬民族医药文化   促进民族医药教育

构建特色独具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医疗保健理论知识和药用资源特色。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在贵州发展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医药文化,其中,苗族医药便是极具魅力的优秀民族医药文化代表之一,其特色突出、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誉。贵阳中医学院在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促进特色中医药教育。建校以来,一代代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把民族医药内容融入中医药教育之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民族医药高等教育,把民族医药研究成果融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构建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贵阳中医学院在办学中广揽和培养民族医药师资,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和教材建设,设置具有民族医药特色课程,注重民族医药实践教学,形成了苗医药本科教育、民族医药研究生培养、基层民族医药人员提高和再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模式。

建校之初,贵阳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袁家玑教授在民族地区招选教师,聚集了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王祖雄、肖海源等一代名医,与袁家玑共同培养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专门人才。1988年,学校开始招收民族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又招收民族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不久,学校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培养苗药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毕业生留校成为民族医药教学骨干。同时通过人才引进、进修培养等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集中了一批国内专门从事苗医(苗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高级职称专家和高学历人才。目前,学校民族医药人才团队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3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人,省管专家5人,名中医2人,省级名师1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人员6人。

贵阳中医学院的中药学(民族药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苗医学、苗药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学科是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为保证民族医药特色的强化和发展,学校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苗药教研室、苗医专科等机构。主编教材《苗医基础》、《苗族医药发展史》、《苗语》、《苗族药物学》、《中国苗医史》、《苗族文化》、《苗药资源学》等,出版《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贵州十大苗药研究》、《中国苗族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谱》等民族医药专著30余部,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上,把苗医药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管理,将中医药理论教学与苗医药理论教学相互渗透,要求学生在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学习苗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开设《苗医学基础》、《苗族医药发展史》、《苗语》、《苗族药物学》、《中国苗医史》、《中国苗族药物的临床应用》、《苗族文化》、《苗药资源学》、《苗医临证经验集萃》和《苗医外治法》等一系列课程。同时提供丰富的民族医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如,《贵州民族医药与药物资源应用》、《苗药与苗药制剂》、《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与苗医药发展史》、《苗医学基础》等。同学们通过丰富的课程对苗族医药特色和所取得的成就、苗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苗医药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有了深入的了解。另外,学校还每年还安排药用植物课,带学生在野外对苗药及其他民族药进行辨识和标本采集。这些相关内容与中医药类课程相辅相成,融合互补,加强了学生民族医药文化和学术熏陶,使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各二级学院则构建共享教学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民族医药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建立大学生实验技能开放式训练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模式,让学生自主管理,自行开放,自主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各专业学生研习苗医药相关专著,着力提高学生的苗医药素养。同时,学校通过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传承工作室这一平台大力推行师承教育新模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得到有效衔接。尝试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在各临床实习基地,民族医药学内容均在临床教学、医疗中得到有效应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的课程见习、集中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都涉及到民族医药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与民族医药相关的知识与临床实用技术,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医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在皮肤科、肛肠科、呼吸科、骨伤科、针灸科、神经内科、妇科、眼科等注重把民族医药的验方和治法应用到临床实践教学中,对于阴虱证、肛肠病的术后恢复、痔疮、慢性结肠炎、骨折、跌打损伤、慢性盆腔炎、远视、黄斑病变以及乳腺增生等20多种疾病方面都应用民族医疗治疗方法指导学生。一附院开设苗医专科门诊,每周安排三次见习,每年接受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轮转,还承担全省民族民间医的考核和培训工作。二附院利用临床教学讲课中对学生开展中草药、苗族药的临床中毒救治培训,让学生们在实习期间掌握更多民族医药的知识。

贵阳中医学院在民族药生产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30余家相对稳定的校外民族医药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强化教学与科研的互通、互促,广泛地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推动了实验教学的发展。近年来,贵阳中医学院对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建立“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教育部中药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中药民族药学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合作)”、“贵州省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贵州中药、民族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苗族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痛证研究室”等省部级以上平台和机构,引领民族医药的研究,对民族医药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鼓励和支持本科学生参与民族医药课题开展科研活动,并充分发挥科研的平台优势,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跟踪科技发展前沿,激发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据统计,学生近五年完成了以民族药为研究对象的论文100余篇。

学校将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苗医弩药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马伤狗帮刮治法、烧药炎疗法等加以研究提高,并在教学中运用;将民族药“云实感冒合剂”作为综合性实验内容成功用于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015年,获得首届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佳绩,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的良好效果,推动了学生从业素质的提高。

文化传承与技术传承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建校之初,袁家玑、林修灏、杨济忠等一批学者在民族民间医药的田野调查、经验继承、文献整理、实验研究、临床验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为我省民族医药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陈德媛、邱德文、王厚安、缪美淑、李朝斗、冉懋雄等一批专家继承传统,推动了贵州省民族医药学科的建立和分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杜江、崔瑾、潘炉台等专家带动了整个民族医药学科的发展,初步构建了苗医药理论体系,学校因此被中国民族医药学界公认为是苗医药研究的中心和基地。

贵阳中医学院在注重技术传承的同时,突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将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医药,作为丰富学生中医药思维、弘扬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定期开展民族医药学术讲座,讲授民族医药知识和进展;定期开放苗医药文化馆,把这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日常参观的基地,加强了富含民族医药元素的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在课程设置时,将《苗族文化》、《苗族医药发展史》、《苗医学基础》、《苗医临证经验集萃》等列为专业基础课,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趋于浓厚。2007年3月,“九黎苗学会”学生社团成立,开展民族医药包括民族文化调查、学习、研究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等各种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服务社会,助推贵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

贵阳中医学院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依托贵州丰富的中草药和民族医药资源,依靠省委省政府把中药民族药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政策,引领了贵州省以苗族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研究,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需求,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经过系统的民族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贵阳中医学院学生具备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特色技术和理论知识,更好地适应了贵州大健康背景下对民族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向全省各地输送了大批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专门人才,成为当地医药卫生行业一支重要的力量,全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一线的骨干,据统计大多来自贵阳中医学院。省内主要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如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院(黔东南州苗医医院)院长、凯里市苗医医院院长、黔南民族医药研究所、台江县苗医药研究所的所长均为贵阳中医学院毕业生;在民族药生产企业,列入中国中成药制药工业50强的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伟、贵州德昌祥药业公司董事长姚长发同样也是贵阳中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

科技脱贫,开创中药民族药种植新途径贵阳中医学院为贵州省建成中药材产业大省、民族药业强省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校对贵州扶贫工作就展开了技术支持,指导农民进行中药材栽培种植,截至2015年12月,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546万亩,总产量达219万吨,总产值127亿元。种植区覆盖农户达163.2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63万人,种植区农户人均收入达4614元。近年来,学校派出20人次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地头、企业开展了贵州特色药材、民族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优良种源的筛选、繁育研究工作并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累计达6万余亩。

成果转化,助推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腾飞在长期的民族药研究工作中,贵阳中医学院形成了贵州省最完整的民族药科学研究体系,对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支撑的特殊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持和参与开发的苗族药产品有43个。目前上市的154个地标升部标的苗药品种,70%由贵阳中医学院人员和毕业生开发或参与开发。理气活血滴丸是国家新药注册审批以来贵州省获得的首个具有原始创新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苗药为主药的创新药物,上市一年就获得产值7355万元,成为益佰药业的重要新产品。贵阳中医学院研发民族药的有8个单品种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如贵州同济堂制药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仙灵骨葆胶囊”享誉全国,2015年产值就已超过10亿元。贵州百灵制药与贵阳中医学院合作成功开发的咳速停胶囊、银丹心脑通等苗药品种成为该企业的拳头产品,成为是苗药龙头企业。

关闭窗口

   
 
 

贵州中药学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联系电话:0851-8823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