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专题]不忘初心中医人(海外篇)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0-26 浏览次数:

编者按:他们是一群奋战在不同领域的中医人,他们都与中医有着不解的缘分,内心的执着与信念让他们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前行,成为他们一生追求的事业。本期为大家带来三位校友的故事,希望大家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他们从未忘记的初心。

胡永辉:在卑诗创造历史的中医学家

卑诗是加拿大首个把针灸纳入医疗保健计划(MSP)资助范围的省份,胡永辉以“开天辟地”来形容它。他说,东方传统医药能被西方社会所接受,证明社会对传统医药观念有重大改变。这一步影响深远,会令其它省份或国家,对针灸和中医刮目相看。

胡永辉,1982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是在加拿大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中较早的一批。和大多数那时的移民一样,需要面对生存、学习、适应环境等重重困难。1992年移居温哥华后,他凭借自己的中医一技之长,和在农村当知青磨练的韧劲,加上历次大学求学期间任职学生干部的历练,让他克服困难,踏实拼搏,融入当地社会,立足中医本行,大力推动中医事业,为中医针灸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加拿大的弘扬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移居加拿后,他义务任职于中医专业组织和管理机构,先后当选加拿大中医针灸师总会理事、副会长;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又译卑诗省)注册中医针灸师公会理事、副会长、会长;中医针灸管理局中药标准委员会委员、管理局董事会成员、注册委员会委员、执业考试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2007至2008年就职注册中医针灸师公会会长期间,他带领中医界游说政府和政党,最终达成中医针灸进入北美30年来的历史愿望:2008年,哥伦比亚省政府将针灸治疗纳入政府医疗给付补助计划,成为加拿大首个将针灸纳入政府医疗保险的地区,开北美中医针灸政府健保之先河,这是中医在海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在当日政策发布会现场,继卫生厅长GeorgeAbbott发言宣布此项政策后,胡永辉除代表中医业界致辞感谢,并现场为卫生厅长施针示范治疗,向省民宣导中医针灸疗法。胡永辉还成功推动一些城市市议会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作为城市的中医针灸日,鼓励市民了解中医。在加拿大十六年,他兢兢业业服务病患,成为一方名医。他的病人从各级议员政要到不同族裔百姓,有演艺明星更有各社区贤人达士。不少人更是将全家人日常保健治疗交给胡永辉中医,口碑相传,把胡永辉称作是他们的“家庭中医生”。用针灸治疗中风瘫痪,面瘫偏头痛,颈椎脊椎四肢关节肌肉痛症、便秘、失眠、妇女荷而蒙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痛经和压力情绪性疾病、忧鬱症等疾病,他的治疗疗效显著。而在针灸治疗老人脑神经退化如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等脑病、妇女不孕男性不育、针灸调理体质等方面,他积极探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胡永辉曾在中国国内和温哥华的中医学校任教,因此,除了继续加强业界内部的沟通,他更注重中医学术界后继人才的培养。而这与国内的现实状况非常契合。为此,他著手创建了加拿大中医研究院,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旨在提升当地中医理论和执业水准,使业者有机会在职报读广州中医药大学正规兼读製中医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育课程。

胡永辉建立了加拿大中医研究院,并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成功开启和推动中国中医名牌大学在北美合作进行高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事业。他组织过多次大型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会议,担任学术交流论坛主席,邀请加美和两岸专家共襄盛举,对弘扬祖国医学和提高本地中医从业人员水平不辞辛劳,精心筹划。胡永辉自己也多次受邀赴台湾,开展和促进加中台两岸三地的中医学术和医疗活动交往。

郑建华: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弘扬不懈奋斗

贵州对于郑建华而言,是一个海外企业家的浓浓乡愁,他将发扬光大中医务实求真的精神、为澳华人社区谋取更大的福祉作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每当郑建华提起与贵州的缘分,他总是滔滔不绝。1970年,10岁的他跟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到了贵州,直到1983年,他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郑建华说,他在贵州待了13个年头,贵州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1989年,郑建华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并定居悉尼。2015年11月20日,贵阳中医学院建校50周年举办庆典活动,作为学校78级校友,郑建华专程从澳大利亚赶回母校参加。他站在演讲台上,向台下鞠躬整整30秒钟,台下近千人的掌声也几乎持续了30秒。鞠躬完毕,他说,“面对母校对我的教育之恩,我鞠躬的时间,远远还不够长。”

自1991年起,郑建华就在悉尼唐人街中药店里坐堂行医,参与创立澳大利亚纽省中医药研究会;1994年创办郑建华中医针灸诊所,1999年与夫人杨兰(同为贵阳中医学院78级同学)共同创办“华兰堂中医药中心”。1999年初创立澳大利亚中医学会,兼任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会刊《澳大利亚中医药杂志》主编;于2001年创办澳大利亚第一本中文健康科普杂志《中医与健康》,任社长。但,他的脚步,并没有止于在悉尼为病人看病、开药。2002年,郑建华在澳开始了中医药及保健品的进出口和经营销售。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药事业,郑建华创建“华兰集团(澳洲)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业务及销售网点已覆盖整个澳洲。2010年,贵州多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郑建华代表同乡会向全体旅澳贵州籍乡亲、各兄弟社团等发出呼吁为贵州严重旱灾组织赈灾义演捐款,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旱灾结束后,郑建华赴黔西南州进行考察,对苗族医药研制、开发及生产表现出极大兴趣。他希望将贵州的特色——民族医药和母校扎实的中药民族药研究团队更好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如今的郑建华,在澳大利亚组建成立中医学会,创建澳大利亚中医针灸进修学院,创办《中医与健康》杂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政府为了表彰他对传统医学的贡献,于2002年授予他“太平绅士”荣誉称号。在澳的20多年时间,郑建华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并将中医乃至贵阳中医学院的理念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将家乡的中药产品推向世界,为家乡中药的发展及企业规模的提高提供帮助。作为校友,他希望中医学院的师弟师妹们扎实学好的中医基础知识,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念精髓代代传承下去。

曾世宗:一位名副其实的“传世之医”

曾世宗之父曾列武在学术上精研皮肤顽癣湿疮,攻克了无数疡科疑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期,尽管诊务繁忙,还参加了贵州“中草药大全”的编写工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杏林耆宿。其子曾世宗承其医术,致力于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推广。

曾世宗出生于六盘水市,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1991年至今在澳大利亚悉尼,从事中医针灸职业。曾担任第三、四届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会长,澳大利亚中医针灸进修学院院长,澳大利亚中医药杂志社长。在澳大利亚悉尼生活和工作的20年间,一直参与推广,弘扬中华文化,关注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联系和促进中澳双方关系的良好发展,积极参与促进中医在澳大利亚的立法注册。

悉尼中医皮科曾世宗被人称为“世医”(杏林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世医”的是元朝的危亦林,著有《世医得效方》十九卷,在骨伤科方面颇有建树……)。他自幼喜爱医术,随母上山采药,加工晒药,可熟识百种草药。14岁始随父侍诊,上学前早已成就半个郎中。17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中医学院(当时省内的中医最高学府)。他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更是潜心钻研,把皮肤病理,生理机制,细细的揣摩理解。十几大本的笔记,读书摘记凝集了青年世医的心血、抱负与希望、憧憬。古圣贤之真言卓见,现代科研之医学新知,亚细胞结构,件件都融会贯通。世医知道这是将来深研古典传统医学的金钥匙,是中医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之登堂入室敲门砖。只有今天加倍学好,将来才会举一反三。学问学问,不学至深处,不打破砂锅问到底,何成其为学与问。五年寒窗,他大多时候都是埋头于图书馆、自习室及实习病房。这就是为什么二十年后,他的基础知识是那样的扎实,专业眼光是那样的敏锐,五年寒窗其实不过是人生短短之一瞬,却对他的成才举足轻重。世宗没有辜负列武老一生最后的期望,胜利拿下学位,成为人民的合格医生。

毕业后,曾世宗分配在边垂大省,最大城市的乌鲁木齐市中医院。他选中了中医皮肤科。作为一个青年医师,他一心扑在事业上,一头冲进了事业的大海中。他投在了著名的中医皮科教授张振寰主任门下,以惊人的毅力钻研皮科疑难“银屑病”的临床科研。搜集、整理、统计、观察,白天应门诊、查病房,晚上还要加班熬夜,刻苦研读古今文献。他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对理论的深度与兴趣,将注意力紧紧地与世界医学难题接轨,以便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关,成熟。对于顽癣、顽湿、银屑病倾注了全付心血。专科医师业务成熟关键在毕业后五年。这五年,他参与撰写的“中医治疗500例银屑病研究”的论文荣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澳洲,他有多个“第一”,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澳洲第一家“中医专科”,悉尼中医第一家“皮肤病”专科,第一个提出根治顽癣达到 99% ……。

自古以来,业内同行有句口头禅“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讲得是某些顽症治疗之难。临床上,癣症总是与“顽”字联用的,经常是久治不彰。不少地方都是开头说大话,然后没下文,令病人灰心,使家属失望。而世医的传世“绝活”,就在这个“顽”字。哪怕你的癣“顽”了十年八载,一朝药到,即刻病除。真是时医之难,恰为世医之光。“癣”之难医,真菌致病之顽,实有其科学道理。正常皮肤寄生之真菌,为其皮表之微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既制约了致病细菌的繁殖,还可以提供润肤的维生素。一旦局部免疫力低下,皮损破口时侵入皮肤之内,难免菌丝生长,在皮内血循不畅之地生生不息,易长难除。因皮内血运不佳,内服药有劲使不上,外用药又难以渗入。有些影响菌体代谢之西药,在体外尚可,入体内却不够灵光,且毒性过大,令医患却步。再者癣菌,为真核细胞,治疗之药难免不干扰人体代谢,有的还可潜在致癌,像著名的“灰黄霉素”,最后不得不予以淘汰……。西医之短,恰为中医之长。世医几代精研之克癣之道,祛邪而不伤正。在最短时间内根除癣邪,且达 99% ,可谓杏林一绝。也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

八年后,曾世宗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把中医中药的精华带进了南方大陆——澳大利亚。从造福川黔的乡亲,服务乌鲁木齐的众民族兄弟发展而为造福澳洲各族同胞,服务世界人民。在一片本是陌生的土地上,一边学英语,一边打工,还一边筹建诊所。依然是那么执着,还是那股契而不舍的热情,悉尼第一家中医皮科专门诊所问世了。传统中医治疗专科病的大旗第一次竖起在南方大陆。

曾世宗说,中医事业的发展要靠大家,靠实干,要靠我们一代代做实事,肯奉献的志同道合者,靠每一位中医师的身体力行。医学科学的高峰无顶、无边,永远有新的问题在等待我们。中医皮肤科的开创成功,只是闯开了一条路,打开了一扇门。真希望中医各专科的发展会像雨后春笋,会像澳洲的百花园,在多元化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我一直在联络各路兄弟,志同道合的同事,意在早日成就澳洲的中医联合诊所及至早日实现诞生澳洲大陆的第一所中医医院。以及中医研究院。将诸多困扰百姓的疑难病症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协同攻关,攻克疑难。让中医在澳洲的医疗保健,卫生健康事业中占据其应有的位置与份额。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让每一个需要的病患都能得到最好的中医服务。要下大力气总结祖辈家族的宝贵经验开发系列中成药,造福更多的人。造福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国人民。要办教育,办培训中心,办中医药大学,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材,把中医学术发展到更高层次。还要着手在澳中医师的知识更新,技术进步。从而提高整个中医队伍的专业素质,进而更好的造福中医的服务对象:广大的澳洲各民族病患者,并为创立有澳洲特色的中医新学派而努力。要搞好中医界的大团结,大联合,要搞好继续教育,要积极学术交流以及要争取中医的权益,多做为中医药在澳洲主流社会的宣传推广工作。他是如此说的,更是如此做的。每次中医学术活动的开场前,总是能听到他熟悉的身影,恳切的话语,默默地奉献。总是要熬上几个通宵打印文稿……

韦国庆:让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信任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和澳洲全国中医药协会日前在悉尼正式合并为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CMASA)。目前,该学会是澳大利亚华人团体最大的中医药学会,会员超过1600人。学会行政总裁韦国庆表示,2016年起学会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同组建“中澳中医传承与推广中心”,进一步提高双方的教育、临床和学术研究水准,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西部卡布拉马塔社区,不同种族和肤色的病人经常光顾一家中医诊所,诊所医生韦国庆除为众多病患看病外,还亲自煎药,常常周末也要营业。韦医生的工作,在习惯了周末不加班的当地人看来,无疑是苦差事。然而,作为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会长,韦国庆却从未觉得苦。海外中医长期以来在夹缝中生存,常需面对误解、歧视和各种不便,这决定了从业者只有凭借自身医术证明中医的疗效,赢得尊重和发展。韦国庆的生存之道折射了几代旅澳中医的集体记忆,其背后是海外中医在与西方主流社会的碰撞、融合中,艰难进步和发展的复杂历程。

谈起当时为何选择出国留学,韦国庆坦言,当时就是一种盲动,不单单是他,而是当时国内很大的一个群体都有这样的想法。当时兴起留学,澳洲、日本都是主要目的地。信息不发达,很多人其实对外国并不了解,就是觉得外国好,想出去,但是外国究竟是什么样,出国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心里都是未知数。

80年代末90年代初,数万中国留学生涌入澳洲,韦国庆是其中之一,那时他刚工作三年,在广州一家医院,有明媚的前程。那时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国内工资不低,有地位,受尊敬。

来澳找工作不易。韦国庆找到在一间制衣厂熨衣服的工作,时薪4元,要求每小时熨40件衣服。有的留学生为了多挣钱,一个小时熨120件,做到手肿。谈及当年打工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情。韦国庆提到他曾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当时他才20多岁,背着一个大吸尘机在办公室里大扫除。办公室里都是和他年龄相仿的男男女女。那段时间他特难受,虽然有车开,薪水还不低。除了一周5天的全职工作,他还在周末晚上在餐厅做侍应。“我不怕吃苦。但是为什么吃苦?来澳洲究竟是为了什么?那时经常反思这个问题。”

也许很多留学生那时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出国”?一些人出国之后从事洗碗拖地等的体力劳动,原来的梦想消失得无影无踪。持手术刀的后来拿了锅铲。韦国庆回忆,当时的朋友中,大多数人都去了工厂或者餐馆工作,小部分人进了本地公司或者做回本行。只有不到5%的人继续深造。那时的留学生,孤独总是难免。也很渴望和国内的亲友交流。那时主要是写信和打电话。韦国庆说,那时经常写信,每月写两三封。此外就是打电话,但是电话费相当昂贵,每次都是简单说几句就挂了电话。韦国庆曾经试过在8个星期内打了900澳元的电话,那是在90年代初。辛辛苦苦工作了一个星期,电话账单一来就什么钱都没有了。那时初来大家都为生活所挣扎,大家都没有身份。 “那时很多人都是心惶惶的,没有身份,提心吊胆。没有着落,没有方向,没有归宿。就像流浪一样。”

虽然现实总是很折磨人,韦国庆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并开始做回自己的本行——从医,治病救人,并开始在悉尼打出了自己的名气。“最初不是没有考虑过回去。但是回去又怎样?难道又要从头开始?所以不管怎样对自己说都要坚持下去。”那一批留学生中,很多坚持下来的后来在澳洲社会各个层面,如学术研究、经济、医学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韦国庆说,很多人带着梦想出国留学,一个个梦碎就醒过来,在折腾中学会反思和成长。这是一种磨练,人就是在这种磨练中慢慢成熟起来,进了更高的生活的层次,有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更为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回望百年前,中医伴随淘金华人传入澳大利亚,与主流医学思想和临床实践碰撞、磨合,历经坎坷磨难。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中医尤其是针灸等医科才正规引入澳大利亚。随后,更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专业中医师移民澳大利亚,使当地中医获得快速发展。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教辅部门